來簡單聊一下這個電腦。

我只能說經由三級警戒的催化,整天窩在家裡的我終於把一些時間還給自己,所以就可以做一些有的沒的事,然後整個消費就起飛。最近就是想說畢業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用教育價買東西了所以就趁這個機會入手已經渴望很久的 M1 Mac 了…

這次購買的是 MacBook Air

這次想說 AirPods 升 Pro 也才 2000 出頭我就加了,加上我對蘋果硬體品質的信心趨近於 0 所以我兩台也都加保了 Apple Care

  • MacBook Air Apple Care 教育價:$4792
  • AirPods Pro 教育價:$1000

反正最後一定就莫非定理,不買 Care 就一堆問題,買了 Care 之後沒問題,可能是價值五千塊的綠色乖乖(?

老風格的盒子

映入眼簾的電腦

盒裝內有一盒說明書、 30W 的 USB-C 充電器,以及一條 USB-C 公對公充電線

說實在的… 一看到只有 30W 真的有嚇到… 但是好懷念像以前有收線的設計唉…

說明書盒裡面有貼紙,跟兩張 paper

一打開螢幕就 咚~~ 的一聲就開機了,就簡單做做設定進到桌面

最後一張近照,這才發現原來蘋果又更動了鍵盤的印刷,其實實際上跟 MBP 一樣同樣是剪刀腳但是打起來還是不太一樣,比較接近 Magic Keyboard 2 那種短鍵程的手感,但是打起來不會像蝴蝶腳一樣很有回饋感,覺得是個好鍵盤啦!

真實

首先要強調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台電腦終究是一台三萬塊有找的電腦,只是單純這台「史上效能最低」的 M1 Mac 給的很多,賦予他某種層面一些兩倍價格電腦的使用體驗。

M1 基本上日常所有事情都不太會有什麼障礙,帳面數字以及跑分看起來很漂亮,實際上在進行日常工作的時候不會特別的有什麼超有感提升的狀況,頂多在算圖或是編譯之類的重負載才比較能體現那個速度。而雖然每一台 M1 Mac 都用同一顆處理器但因為散熱的結構而讓他有效能上的差異,但實際上彼此之間效能差異大概就是在輸出能快個幾秒鐘的程度,對「會需要三萬元等級筆電」的人而言我覺得不是一個考慮的點。

以下針對一些規格簡單講一下我體感上的感受:

8核 與 7核

首先就是 Air 獨有的顯卡八核七核問題,簡單的答案是我覺得對大家來說沒差。那個差異真的不大。

在 Mac 沒有遊戲能發揮那個效能的狀況底下,只有算圖的時候才可能會用好用滿。但實際上差異並沒有很大。

但即使你上了虛擬機能夠玩些遊戲,但是在 ARM 底下能執行的遊戲我覺得效能有限,所以我不覺得為了這個加價升級是個好主意。

8GB 與 16GB

這是個價值六千塊的問題。

剛開始買回來就裝了 iStatMenus 看我的記憶體資訊,而前幾天的確會隨手把沒在用的程式關掉,或是看到那個瀏覽器還是 Discord 什麼的吃掉一大堆記憶體而感到恐慌。但是實際上久了就恢復成普通的使用習慣。但雖然大家都說 m1 的 8GB 記憶體用起來跟普通 PC 的 16GB 記憶體一模一樣,不過就我平常多工的使用習慣其實還是能感受到有個瓶頸卡在那邊的(尤其是在 4K 60 輸出到大螢幕下會比較明顯)。

接下來就是大家最常討論的兩個點了:

首先就是有人會說「那個 8GB 記憶體會開始狂用 Swap,SSD 壽命會被吃光光」

我的觀點是對,Swap 是會用。但是根據我的爬文結果看起來問題已經解決了(而且到頭來那個好像是 Rosetta 的 bug,所以用原生的應該沒差),而我自己的使用上經過兩週裝一堆有的沒的的程式,我整體寫入也才幾百 GB 而已感覺其實還好。或許是大家比較愛護自己的 Mac 所以會把這個拿出來講吧。

我覺得等我把這顆硬碟寫爆了應該也差不多換電腦了,而且老實講重要資料也不該存在電腦裡的 SSD 吧。

另外一個會説「M1 是整合記憶體 + ARM 加持所以效率很好 blablabla 所以 16GB 沒有存在的必要」

我的觀點是,Yes…. sort of。就算在 8GB 底下日常軟體運作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大礙,多工也很順暢,但是在一些記憶體無法壓縮的場合如影音剪輯的狀況,多的還是會通通吃到 swap 那邊,所以的確有些重度的使用者,或是虛擬機使用者(不管是用 Parallels 或是常跑 Docker 之類的)會需要,但大多數狀況而言我覺得還好。

我只能說身為一個開發者,每天使用 Discord (Rosetta) + Edge 這兩個記憶體怪獸一直掛在背景,加上 Unity (Rosetta) + VSCode 這兩個記憶體怪獸,記憶體是接近吃光光沒錯但老實講沒想象中那麼糟,他的卡頓是建立在 UI 動畫上而已其實影響不大。總而言之就是那個記憶體怕的應該只有 Rosetta 模擬出來的東西了(會佔用更多容量),但是那個數量逐漸減少中…

所以做了小小結論就是窮鬼貓貓如我最後還是買了 8GB。但有預算的話何不加上去呢?

儲存空間

不知道為什麼都 2020 年了蘋果還是開那個 256GB 的鳥容量,規格跟我上一台 2015 年的 MBPR 13 一模一樣。當然地想要加一階到 512GB 就是六千塊,但… 你也知道那個鬼價格都快可以買 2TB SSD 了…

雖然小容量硬碟讓我有點隱憂,但實際上在這個我所有的桌機筆電都有 1TB SSD 的年代回來用我的筆電又覺得其實沒想像中的那麼糟,其實大型軟體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大型,肥的都是專案檔。

所以我的對策如下:

  • 買一隻外接的 SSD 這個要特別說明就是這電腦的 USB 3 最高只能 10G,所以跑起來速度只有 1000/1000 MB 而已,加上一些謎之蘋果磁場最終大概只剩下 850~950 之間。所以其實也不用買太好的 SSD,不管像是走 SATA 讀寫只有 500 的那種,或是走 PCIE 能吃滿全速的我都覺得很優。 再怎麼樣都比內建那個壞了拆不起來的內建硬碟好,除非你剪影片的需求有非 2000/2000 速度不可的需求。
  • 軟體安裝於機內,檔案放外面 其實由於檔案架構的關係所以很多軟體其實也是可以放隨身碟的,或者是有 Windows 使用需求也可以將虛擬機放外面,其實 256GB 純裝程式其實滿夠用的。
  • 善用連結 有個小尷尬的是 iOS 備份預設會存電腦內,所以要記得連結一下把檔案放外面能夠非常有效的減低電腦的硬碟使用量。
  • 副廠 Hub 終究是要冒著可能很熱,會干擾藍芽或是滑鼠連線,或是某天突然不能用的風險。

總而言之就是我最後還是買 256GB 就是因為這樣,反正我是對蘋果硬體壽命是不抱持什麼期待,多多備份才是上策。

爛 IO 的對策

Dock 是必需品。

其實看了一下大家推薦的不外乎就是 OWC、moshi、金士頓、Hootoo、Dockcase 之類的,最後就因為預算考量最後就買了 OWC

這邊列一下可能會需要注意到的一些眉角

  • USB-A 速度值得注意一下,有些是 5G 有些是 10G,不過對大多數人只拿來接 USB 3.0 的裝置是沒差,但是如果會接 USB 3.2 之類的玩意的話可能頻寬可能不夠用。
  • 重度使用一率考慮 Thunderbolt Hub,是貴了一倍但是用起來舒服很多,尤其是要外接一堆 SSD 或是裝置的狀況下。
  • 4K 60 的支援性是需要被確認的,前幾年出來的 Hub 很多都只能 4K 30 而廠商卻不寫清楚說支援 4K。

電腦不支援多個螢幕外接

對,這個應該是我覺得 M1 最大的缺陷。我平常使用的習慣是會接個大螢幕跟我的繪圖板當第二個螢幕,不過看來這個是無解。

唯一的解案是要買個 DisplayLink 的 Hub,但是會有幾個延伸的問題就是很貴、孔還是被佔掉了,還有那個輸出是 DisplayPort。

軟體使用

最後呢,簡單來聊一下軟體相容性的部分

M1 Mac 已經發售了好幾個月已經稱不上是個新東西,軟體的相容性已經漸漸地跟上。不過我還是滿推薦在安裝一個新軟體之前暸解一下是否有 M1 的相容性問題(儘管東西能正常安裝跟打開來)

這邊列一下我的小小軟體清單:

文書

  • Office - 原生(還是要嘴砲一下 Windows 那邊居然原生還沒推正式版,扯到爆)
  • One Drive - Rosetta,而且記憶體吃起來嚇人
  • Edge - 原生
  • Telegram - 原生
  • Discord - Rosetta,而且 M1 不支援 Krisp 雜訊多到起飛,目前的解案是另外裝 Krisp 或是 Utterly(Krisp 不支援 M1 是 Krisp 那邊說的,但很明顯大家測試透過 Rosetta 是沒問題可用的)
  • Line - 原生

設計

  • Adobe Photoshop - 原生 & Rosetta,軟體本身是可用,但那個 CCDesktop 的安裝程式我從來沒能正常安裝完,卡住 100% 的話建議直接關掉手動開啟 Creative Cloud app 繼續安裝剩餘的東西。
  • Adobe XD - Rosetta
  • Adobe Premiere Pro - Rosetta
  • Adobe After Effects - Rosetta
  • Affinity Photo - 原生
  • Affinity Designer - 原生
  • Affinity Publisher - 原生
  • Blender - iOS。不要問為什麼是掛在 iOS 底下,這個我百思不得其解,東西正常就好。
  • Capture One - 原生
  • Clip Studio Paint - 原生
  • Live 2D Cubism - 不支援,軟體是能夠透過 Rosetta 裝起來但是用起來問題爆炸多,卡到飛起來,記憶體把電腦榨乾,這個問題超多

開發

  • Visual Studio Code - 原生
  • Unity Engine 2019/2020/2021 - Rosetta,Build 時間有點長(所以平常來回切 VSCode 就會有點卡),這個好像是 IL2CPP 沒最佳化造成的
  • Unity Engine 2021.2 M1 - 原生,還不錯耶但還沒正式版
  • Fork - 原生
  • PyCharm - 原生,下載連結記得特別選 Universal
  • Microsoft Remote Desktop - 原生
  • iTerm 2 - 原生
  • Typora - 原生

這邊有個要抓出來提的就是 homebrew。在 M1 底下安裝的 homebrew 預設會是 ARM 版的,因此有些功能無法使用(例如說 cask)

  • Homebrew - 原生
  • Homebrew - Rosetta,如果有些套件沒有 arm64 版的話需要移除 ARM 版的 Homebrew 改裝 x64 版的。
  • Python - 原生
  • GOlang - 原生
  • Hugo - 原生
  • .NET Core - Rosetta
  • Mono - Rosetta
  • Java - 這個要看,有原生版但是不是每個軟體的依賴都能用
  • Tensor Flow - sorf of… 原生 (? 基本上要裝 Apple 版的

Windows

Parallels Desktop 16.5 -> Windows 10 Parallels Desktop 17 -> Windows 11

8GB 底下其實是能跑的,軟體預設建議是 4GB。不過實際上灌起來用起來還行,就有點不穩而且有點慢而已,期待微軟哪天推正式版…

  • Office 365 - x64 模擬,也就是那群買 Surface Pro X 的用戶可憐到連這種最基本的文書軟體都沒有原生版…
  • Office Preview - 原生
  • Visual Studio 2019 - x86 模擬,慢
  • Visual Studio 2022 Preview - x64 模擬,比起上面好一點點

其他暫時沒測,這個之後有時間再來研究看看


文寫太長寫到沒力了,那就先這樣吧 ww

不過總而言之就是我是覺得如果使用環境跟用途允許的話,我其實滿推薦給所有需要長續航的使用者使用。但如果真的就是有那麼一兩個東西需要在 Windows 底下跑的話那我還是建議買個普通的 PC 筆電好了。

最後希望這台筆電能這樣陪我個三五年帶給我更多生產力,未來多多指教(開心)。